地名规范化管理 筑牢乡村振兴稳固基石
---罗山县652条道路正式“持证上岗”
近日,经罗山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复,罗山县20个乡镇(街道)652条道路街巷获得标准名称。此次系统性命名工作耗时半年,创新性地将“科技+人文”命名模式与严谨的“三步走”实施策略相融合,全面提升了地名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标志着罗山县乡村地名规范化管理在持续探索与不断实践中迈出了稳健而坚实的步伐。
一是科技支撑,绘制乡村路网。充分利用地理信息遥感影像成果数据,构建了覆盖罗山全县路网的“道路数字沙盘”系统。通过航拍影像的预先绘制、实地勘测的精确校准以及动态数据的实时更新等“三阶工作法”,实现了乡村道路的全息建档和精细化管理,打破了传统乡村道路定位难、命名乱的局面,为地名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二是文化铸名,彰显地域特色。深入挖掘罗山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匠心独运,精心雕琢出独具特色的四维命名体系。在沿袭传统方面,保留了“农贸街”“油库巷”等深入人心的地名,让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在彰显特色方面,打造了“长征路”“问津路”等具有红色和历史地标意义的文化名称,凸显了罗山县的地域特色;在传承美德方面,设立了“文明路”“和谐路”等富有精神内涵的路名,弘扬了社会正气;在寄寓愿景方面,铺就了“健康路”“幸福路”等贴近民生的通途,彰显了人文关怀与温暖。这一命名体系不仅融入了罗山县的文化精髓,还充分满足了现代管理的需求。
三是机制保障,命名规范权威。为确保此次命名工作的科学严谨与规范实施,罗山县精心构建了“群众提议-专家论证-政府审定”的三级评审机制。通过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广泛听取民情民意,充分汲取群众智慧。同时,特聘请信阳师范大学教授领衔多学科专家团队对命名方案进行了全面、严谨、细致的论证,反复推敲,不断完善,确保命名方案既符合地名规范要求,又兼具科学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次标准化命名工作,不仅为居民出行、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导航服务,而且通过精心打造地名文化IP,为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和强劲动能。罗山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罗山县民政局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地名数字化管理进程,积极开发智能地名服务平台,让乡村地名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文化名片”和强劲“发展引擎”,为罗山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地名的智慧和力量。(供稿单位:罗山县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