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 第2024335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周慧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经与市教体局、市卫建委、市医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内容详实,对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市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兜底保障能力,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有很大的作用。针对您在提案中提到的问题与建议,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衔接形成救助合力方面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综合保障机制。市民政局牵头全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市级层面,市政府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各地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也日益健全完备。制定和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充分发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作用,对困难人群进行部门间信息交叉比对、关联分析、综合评估,主动发现救助对象,定制帮扶内容,通过整合基本生活和专项救助资源,开展多元有针对性的立体综合救助。同时鼓励引导慈善组织、志愿者、社工等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开展走访探视、照料陪护、心理疏导、能力提升、链接资源、社会融入等服务,形成救助合力。
(二)慈善积极参与救助彰显社会力量。市民政局积极动员慈善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围绕乡村建设和治理等重点工作,因地制宜地开展救助帮扶、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服务,组织开展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活动,发掘各地典型经验,以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塑造社会救助品牌,加强救助文化建设。2023年,全市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1056家,投入资金1260余万元。指导全市慈善总会持续开展“助乡村振兴”慈善项目,全市13家慈善总会捐赠收入6700.7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9.35万人。加强慈善救助制度创新,市、县两级分别建立了“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进一步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
(三)学生资助覆盖全面、成效明显。已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资助政策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困难家庭学生全覆盖,做到了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精准,达到了困难学生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
(四)患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得到保障。出台《信阳市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实施办法》(信政办〔2022〕26号),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金运行实际,对医疗救助相关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实事求是确定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待遇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不因罹患重大疾病影响基本生活。
二、打造救助一体化平台方面
(一)信息化手段充分运用、保障水平有力提升。运用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和河南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对预警发现存在致贫致困风险的困难群众及时摸排走访,扩大民政、教育、应急、住房、医疗保障等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运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和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排查力度,主动发现需救助的困难群众,及时开展常态化救助帮扶。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困难群众及其家庭,由县级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施及时有效的监测预警,切实织密扎牢生活保障网。截至2024年5月15日,全市累计发放农村低保、特困资金5.31亿元,对生活困难的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1139万元,较好地保障了35.3万名低保对象和5.19万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加强与医保、教育、残联等部门协调联动,积极推动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残疾人福利等专项救助向低收入人口延伸,形成帮扶合力。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和程序更加完善。市教体局各级学生资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关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按照“摸清底数、应助尽助”的要求,瞄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以乡村振兴部门数据库为基础,以县区为主体,定期比对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和学籍数据。同时大力推进“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加强资助工作过程信息化管理,查漏补缺,充分利用系统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精准认定困难学生。潢川县等县区加强与乡村振兴部门、民政部门、残联等多部门联动,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对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儿、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特殊困难群体重点予以保障,各县区对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中“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家庭的学生予以关注,根据学生资助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及时纳入资助保障范围,确保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相应资助。
(三)困难群众纳入医疗救助更加及时有效。除了常规的困难群众身份信息动态抄送、推送外,市医保局还联合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市乡村振兴局印发了《关于转发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的通知》(信医保办〔2023〕39号),要求县区医保局对年度内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报销后,剩余的个人自付合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5000元或个人实际负担医疗总费用累计超过20000元的参保人员进行监测预警,于每月10日前将预警名单推送至同级民政、乡村振兴部门;县区民政、乡村振兴部门对名单信息分析研判后,于每月20日前将核查情况抄送同级医保等部门,医保部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三、创新救助理念与模式方面
(一)信阳特色的“救助+服务”聚人气暖人心。一是“戴畈模式”实现老有所养和就业增收的双赢。市民政局从对口帮扶的戴畈村小切口破题,驻村第一书记以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为抓手,立足实际在戴畈村成立老年协会,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特点建立的“三留守”关爱体系,组织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服务本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扁担”式地守好老人、带好娃,实现养老帮扶和留守妇女在岗就业的双融共促,“戴畈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儿童关爱和老人养老问题,被省委纳入能力作风建设典型案例。市政府将“戴畈模式”推广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印发《信阳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加快“戴畈模式”推广。目前,“戴畈模式”覆盖全市1790个村,服务覆盖6万多名农村老人,覆盖率达到63%。二是探索形成商城县“汪桥经验”一站式解决特困人员照料护理需求。市民政局组织指导商城县开展照料服务类的社会救助改革工作,积极改革提升特困人员的照料护理水平。通过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资金集中起来,在尊重特困人员意愿基础上,变更照料护理人为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招聘当地素质高、人品好、深受群众信任的本地留守妇女担任专业护理员,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整治户容户貌、代购日用品、心理慰藉、协助就医等服务,推动照料护理资源要素充分整合,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服务成效受到央视新闻频道、《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三是积极探索“信用+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信用体系建设。市民政局编制印发《救助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救助领域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市建立告知承诺制,编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开创了“信用+”救助模式。申请对象通过签订诚信救助承诺书,进一步简化优化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缩短到15个工作日。自社会救助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开展以来,对主动退出低保救助且符合守信激励条件的231人认定为守信对象,对其中14名典型代表通过诚实守信“红榜”进行公示宣传,对5名失信救助对象进行政策宣传和提醒教育。如,息县宋某因患尿毒症纳入低保,其女儿大学毕业工作后主动联系社区申请退出低保,调查核实后,当地取消其女儿低保,将宋某夫妻二人纳入低保渐退期动态管理,实现诚信救助与温暖救助的双向奔赴。
(二)学生资助宣传方法载体不断丰富。市教体局全面落实资助宣传“两封信、两节课、两张卡、一简介”的长效工作机制,印制了《信阳市学生资助政策明白卡》《信阳市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信阳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金发放流程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页等宣传材料,通过微信公众号、教育网站等媒介平台加强政策宣传,各学校利用主题班会、家长会、班级微信群、宣传展板、宣传页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学生资助政策、资助流程,确保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入校入班、入脑入心。加强业务培训,每年都举办全市学生资助业务培训,对相关资助政策、全国学生资助系统应用进行解读培训,指导各县区各学校加强受助学生申请、评定、公示等各个环节的规范管理,提升学生资助队伍业务水平。如,罗山县制定印发了《罗山县学生资助工作认定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制定统一资助程序,对困难认定、资格审查、资助资金发放、资助系统填报、资助档案建设等作了细致的规定。
(三)多措并举,健康帮扶难题得以破解。一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市卫生健康委组织成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563个,2024年第一季度,纳入监测系统的脱贫人口和“三类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每季度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等四种重点慢性病患者提供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和中医干预等综合服务,2024年第一季度“三类户”和监测户中四种慢病患者随访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了家庭医生签而有约。二是认真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脱贫户和“三类户”在县域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和“免交住院押金”政策,出院实行一站式结算,减轻患者垫资压力。2024年第一季度,各级医疗机构办理“先诊疗后付费”服务8.04万人次,免收住院押金3.38亿元。
衷心感谢您对社会救助事业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和指导。
2024年6月5日